現代人可說是機不離手,直到入睡的前一刻也還是緊盯著手機,每天喘息的時間可能僅有不到8小時的夢鄉,長期下來可是會對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。
今天透過文章能帶你深入了解眼睛酸的原因,當發生時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緩減?以及可以吃什麼營養素、保健品來幫助自己提升眼睛保護力。
眼睛酸的原因是什麼?
眼睛就像是人體相機,如果說拍照時相機鏡頭要不停對焦,那眼部肌肉也是如此,且無時無刻都要用力的情況下,當然就容易發生眼酸疲勞。如果你發覺最近的眼睛時常出現不適感,可以先問問自己是否有以下的習慣:
眼睛酸原因1:長時間盯著螢幕
不管是手機、電視、電腦或遊戲設備,身為科技人的我們幾乎一整天都會接觸到,這些電子產品透過螢幕所發出的藍光,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、酸澀,甚至造成近視、閃光及眼睛病變。
眼睛酸原因2: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使用眼睛
過去是躲在被窩拿著手電筒偷看漫畫小說,現在則是拿著手機平板追劇、挑夜燈打遊戲。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,眼睛「睫狀肌」和「感光細胞」就會加強調節焦距、提升光敏性,此時眼部肌肉會更加費力,容易疲勞而感到痠痛,甚至是出現眩光症狀。
眼睛酸原因3:長時間戴隱形眼鏡
高頻率(一週超過5次)、長時間(一天超過8小時)配戴隱形眼鏡,容易造成角膜缺氧、明顯酸痛,產生乾澀、流眼淚、冒血絲等,嚴重還可能導致發炎、乾眼症甚至是角膜受損。特別是月拋型要格外注意清潔方式,以避免髒污、灰塵、細菌接觸眼球,引起反覆感染。
眼睛酸原因4:時常接觸陽光
不只有皮膚,眼睛也會曬傷,需要好好防曬保養!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傷害視網膜,造成不可逆的傷害。長時間暴露在太陽底下,可能引起角膜發炎,出現視線模糊、酸痛、畏光等現象,特別是長期頂著太陽在戶外工作或駕駛的族群,發生眼睛病變的機率也相對較高。
眼睛酸原因5:壓力環境與情緒
慢性的壓力是大部份疾病的主因,對於眼睛,從發紅、酸痛乾澀、眼皮狂跳,再到視力減退、發炎、病變等都有關係。時常處在壓力環境、緊張焦慮的人,相對就容易使眼壓升高,讓眼睛無法好好休息,導致後續一連串的不良反應發生。
眼睛酸會怎樣?過度用眼會有哪些症狀?
當眼睛感到一陣陣酸感時,通常會覺得是眼睛太過疲勞,而「用眼過度」就是最大主因。不過多數人一開始並不會太在意,而是等到眼睛真的出問題才驚覺嚴重性。
用眼過度造成的疲勞現象,像是容易感到乾澀、酸痛、眼屎變多、有異物感或視線變模糊等,而如果不多加注意,更可能導致視力受損。另外,眼睛四周肌肉過度緊張,會影響到肩頸、腰椎,這也是造成現代人腰痠背痛的原因之一。
眼睛本身就是相當容易老化的器官,加上現今大環境促使眼睛老化速度加快,進而影響角膜、水晶體、視網膜、黃斑部等重要部位,開始出現老花、乾眼症、飛蚊症、視網膜退化、黃斑部病變甚至失明,因此提早重視並加強保護眼睛健康是相當重要的。
眼睛酸怎麼辦?怎麼緩解酸澀疲勞?

現在請你先把眼睛閉起來5秒鐘,仔細感受自己的眼睛是否有酸酸、澀澀的感覺?如果有,簡單先教大家5招緩解方法!
改善方法1:閉眼休息
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方式,就是杜絕3C藍光或刺激光線的接觸,同時閉眼可以放鬆眼周緊繃的肌肉、增加淚液的分泌,可以幫助紓解眼睛壓力、增加濕潤度,減少酸澀不適感。
改善方法2:遙看遠方
減少盯著同一處看,可以減少眼睛的疲勞,加上欣賞遠方風景(至少6公尺遠的距離)時,眼睛睫狀肌不需要用力,可以獲得短暫的放鬆,同時也別忘了把眼鏡摘掉,效果會更好。
改善眼睛酸的方法3:熱敷按摩
使用不燙手的熱毛巾濕敷在眼皮上約10分鐘,可以讓眼睛肌肉放鬆,同時促進眼部血液循環。眼睛周圍有許多穴道,透過輕柔按壓也有助於舒緩疲勞、緩和酸痛感。
改善方法4:適當使用眼藥水
過於專注時不少人會忘了眨眼睛,時間久了使得眼部肌肉疲勞、感到又酸又乾,這時滴一下眼藥水或人工淚液可以保持眼睛濕潤。但建議不要過度依賴,每天以使用3-5次為佳。
改善方法5:調整生活習慣
治標不如治本,養成每30分鐘就讓眼睛休息10分鐘的習慣、減少戴隱形眼鏡的頻率且一次不超過8小時,以及保持8小時的充足睡眠,皆有助於改善眼睛酸痛,維持視力健康。
眼睛酸吃什麼?吃葉黃素有效嗎?
除了注意用眼習慣、適時休息之外,良好的飲食攝取也是關鍵,平時可以多吃一些綠色蔬果、未加工的全穀雜糧類,因為這些食物富含很多抗氧化營養素,能幫助眼睛對抗自由基,增加保護力。
說到眼睛保養,多數人會想到葉黃素,但只有葉黃素還不夠,想要「有效緩解眼睛酸與疲勞」,我們推薦3種護眼營養素,提供給不知道眼睛酸要吃什麼的朋友,搭配補充效果更加分!
護眼營養素1:花青素
花青素一種天然植物色素,具有抗氧化功效,能促進眼睛血液循環、保護眼周微血管、維持暗處視覺以及降低眼部疲勞感。日本研究指出,連續食用1個月的花青素,在乾眼、酸澀、視線模糊等12項視覺疲勞指標上皆有獲得改善。
花青素食物推薦:紫米、紅石榴、野櫻莓、藍莓、蔓越莓、桑椹、紫蘇、甜菜根等
護眼營養素2:蝦紅素
蝦紅素多萃取自紅球藻,是一種類胡蘿蔔素,有自然界最強的抗氧化劑之稱。蝦紅素可以幫助調節眼睛睫狀肌、減緩眼部疲勞,曾有研究就表示每天食用蝦紅素,眼睛疲勞指數獲得明顯改善。建議可以搭配葉黃素提升保護效果,增強眼睛抵抗外界的侵害。
護眼營養素3:維生素B群
不說可能不知道,維生素B群其實常被添加在眼藥水中,有維持視神經健康、預防眼睛疲勞、穩定視神經傳導功能的效果。特別是B1可以舒緩乾眼症狀;B2、B12可以保護角膜黏膜;B6可以幫助水晶體、睫狀肌的蛋白質吸收。
除了上述的花青素、蝦紅素和維生素B群有助於緩減眼睛酸,維生素A、C、E、玉米黃素、魚油、鋅、硒等也能加乘葉黃素的抗氧效果,讓你的眼睛閃閃發光、晶亮有神!
2款專利複方葉黃素保健食品評比
相信大家已經學會幾招減緩眼睛酸的方法,也知道多元營養素可以發揮1+1大於2效果,最後我們提供2款葉黃素保健食品的評比,都添加多種專利複方成分,提供給正在找尋產品的你一點參考:
VITABOX® 維他盒子|7合1專利護眼配方

【成分分析】
- 添加七種專利原料
- 主成分原料:
- 美國專利FloraGLO® 游離型葉黃素
- 複方有效成分:
- 美國專利 ZeaOne® 游離型玉米黃素
- 日本專利 KUROMANIN® 黑豆睛華花青素
- 美國專利 ActiVin® 葡萄子萃取前花青素
- 原廠專利 Nativasta® 雨生藻紅素
- 歐洲專利 Lalmin®天然鋅酵母
- 歐洲專利 Lalmin®天然硒酵母
- 劑型:純素膠囊
【產品特色】
網路銷售No.1的葉黃素,一天只要1粒即可有效保養,堅持使用天然、安心的原料,每批葉黃素出廠皆通過,官網都能看到最新的詳細檢驗報告。
營養師輕食|我的視金盞花葉黃素

【成分分析】
- 添加七種專利原料
- 主成分原料:
- 美國專利FloraGLO® 游離型葉黃素
- 複方有效成分:
- 美國 Kemin FloraGLO® 玉米黃素
- 日本專利 KUROMANIN® 黑豆睛華花青素
- 瑞士原廠山桑子萃取前花青素
- 原廠專利 Nativasta® 雨生藻紅素
- 歐洲專利 Lalmin®天然鋅酵母
- 歐洲專利 Lalmin®天然硒酵母
- 劑型:素食膠囊
【產品特色】
營養師創立的品牌,主打添加高劑量花青素、蝦紅素,一天需要吃到2粒,有藝人與節目曝光宣傳,因為貨源不穩定,較難維持長期保養。
購買連結:營養師輕食|我的視金盞花葉黃素
參考資料:
- Ren X, Chou Y, Jiang X, et al. Effects of Oral Vitamin B1 and Mecobalamin on Dry Eye Disease. J Ophthalmol. 2020;2020:9539674. Published 2020 Sep 9. doi:10.1155/2020/9539674
- Pron G, Ieraci L, Kaulback K; Medical Advisory Secretariat, Health Quality Ontario. Collagen cross-linking using riboflavin and ultraviolet-a for corneal thinning disorders: an evidence-based analysis. Ont Health Technol Assess Ser. 2011;11(5):1-89.
- Romano MR, Biagioni F, Carrizzo A, et al. Effects of vitamin B12 on the corneal nerve regeneration in rats. Exp Eye Res. 2014;120:109-117. doi:10.1016/j.exer.2014.01.017
- Kaufman-Szymczyk A, Wojtasik A, Parniewski P, Białkowska A, Tkaczuk K, Turkiewicz M. Identification of the csp gene and molecular modelling of the CspA-like protein from Antarctic soil-dwelling psychrotrophic bacterium Psychrobacter sp. B6. Acta Biochim Pol. 2009;56(1):63-69.
- Y asunori N A et al,. Effects of astaxanthin on accommodation, critical flicker fusion, and 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in visual display terminal workers. J.Trad.Med.19,170-173, 2002.